地理教资知识点通用12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藏书印制作方法 教资 地理教资知识点通用12篇

地理教资知识点通用12篇

2024-07-12 09: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地理教资知识点

时间:2023-08-14 17:26:26

第1篇

1.1地理教学资源

地理教学资源就是指在日常地理课上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对完成教学目标和顺利实施教学有利的意识和物质。其中意识形态部分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师生行为、师生间关系等等。教学物质包括所有无生命的客观物质,如:课本、地图、模型、黑板、测量工具。同时也包括有生命的物质,如:参与课程教育的老师和学生。总而言之,在地理教学中只要是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的因素和条件,都囊括在地理教学资源的范畴内。

1.2地理教学资源的整合

地理教学资源的整合就是指重组、调整、协调并优化教学资源,最大程度的使每份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的利用。具体来讲,就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将教学资源的物质和意识部分进行创新的、科学的和系统的转化。

2.地理教学资源整合运用的基本原则

2.1针对性原则

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课的种类有很多,包括复习课、新授课练习课、自习课和辅导课等。但是,每一节课程大多有一个主题,所以为了贴近课程教学的主题,教师在整合运用教学资源时必须要有针对性,使得教学资源的利用重点突出。例如,教师在讲授水库这一课程时,应在遵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所用能够利用的到的教学资源向学生讲解有关水库的知识,包括:文字、图片、影音视频等,多角度的将水库的历史、形成、构造、地形逐一的展示。

2.2科学性原则

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运用的过程中必须秉持着科学性的态度,以一种严谨的工作观念面对教学资源的运用。在新出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了以弘扬科学精神为教学目的准则,因此科学性的原则是必不可少的资源整合的前提。教学资源整合与运用科学性的原则,要对教学资源客观深入的掌握,以及进行严谨的研究。杜绝一味迷信教科书,对教科书中不合理的地方要用于批判和质疑。另一方面,科学的运用教学资源,以学生身心发展程度和帮助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去选择教学资源,并运用到教学中去。

2.3联系性原则

在地理教学资源整合与运用中需要遵守的联系性原则是指:教学资源与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和知识点的多方面的联系。有以下三点需要注意:(1)课上知识点的讲解,要相互联系,让学生记住其中一点就能联想到另外一出知识点。(2)在讲解新的知识点时,寻找与老知识点的共同之处。(3)在讲授国外地理内容时,可以以国内相似的地理内容为例,加快学生的理解。

2.4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在既满足当下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又不能削弱后代需要的发展资源。这里强调的是持久性的发展,是满足未来发展前景的公平平台。在地理教学资源上来讲,其是一直存在一种消耗的状态,无论是物质、人力还是意识形态。因此,为了不使高中地理教学资源持续的枯竭,相关教育部门和一线教师就必须要充分的剖析教学资源的潜在力量,适时的对教学资源补充。

3.高中地理教学资源整合与运用的有效措施

3.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几乎全部的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运用均由教师决定,教师在其中起到绝对的主导作用。正因为如此,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将最大程度的影响教学资源的运用效果。以下几点为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措施:(1)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在新时代的到来之际,伴随着新的知识和理念的发现,以及更高水平人才的涌现。作为教书育人的一线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的鞭策自己进步,积极的参加各种培训教育活动。(2)注重专业知识的研究。因地理学科高度综合性的特点,任课教师在地理研究范畴内要不断的扩展知识面,潜心的研究专业知识。

3.2合理的配置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首先要在地区间做到合理的分配,然后在本校内做到教学资源的公平分配。同时,合理化的教学资源还要做到将现代的教学资源融入到传统教学资源之中,使课堂教学更加紧凑。

3.3文本教学资源的整合

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文本资源就是地理教科书,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教科书,要深度的发掘教科书上的资源。做到以下几点:(1)利用其它资源对教科书进行补充。例如:使用杂志、报刊、论文和互联网平台。(2)针对教科书内容设置课后作业。教师以巩固课上知识点和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有选择的布置作业。可以给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帮助学生自己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

第2篇

【关键词】微课;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微课教育资源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微课具有现代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审美特点。将微课资源引入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高效高中地理课堂的构建。

一、高中地理微课资源特点

“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可以说是传统教学视频在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微课”的研究还在进行中,到目前为止,国内仍然没有发现对“微课”做出的准确定义,主流定义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就某个知识点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微课”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微课”的资源构成可用“6+1”来概括,即:“1”是指“微课”的核心资源微型教学视频片段,“6”是指与所相配套的教学设计(微教案〕、素材课件(微课件)、教学反思(微反思)、学习反馈(微反馈),练习测试〔微练习)、师生评论(微点评),等辅教与学内容。微课资源具有时间短与内容少的特点,微课视频的信息容量较少,但交互性较强,方便师生利用。这些特点是微课资源的普遍特点,高中地理微课资源还有极个性化特征。

(一)生活化特点

有教育价值的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应当与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相符。教师利用地理微课资源,将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与高中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母咧醒生的生活中获取教育素材与案例,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像在讲解有关于交通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搜集本市近些年来交通条件变化图以及新闻资料,用微课形式呈现给学生。用生活化的微课资源实施教学,往往能够推动地理教学改革创新。

(二)趣味化特点

微课资源与多媒体技术密切相关,在微课视频中,大量的信息通过文字、图片、音频与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微课资源可以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刺激学生的神经,让高中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趣味性。微课的存在,不仅让地理知识变得立体化,更让地理课堂变得轻松、愉快。

(三)综合化特点

教师在选择与制作微课资源时,不仅要考虑地理学科本身的内容与特点,还要考虑其它学科的内容与特点。从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融合在小小的微课中,需要一定的技巧。微课资源具有综合化特点,在于其是多学科知识的集合,更具有明确的主题与科学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情感教育目标。

二、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方式

(一)利用微课,优化新课导入

课堂导入,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有直接影响。在讲解新的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与新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的作用,利用现代化的微课导入方法,在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促进学生成为地理课堂的积极参与者。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河谷形成的动画以及冲积平原形成的动画,让学生通过微课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陈述性文字以及图片。这样的课堂导入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导入环节让学生对河流地貌发育的过程有所了解,会让之后的学习更加轻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微课,优化知识讲解

知识点的讲解,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初中地理知识相比,高中地理知识更加丰富,难度更大,理解起来存在困难。面对这样的变化,教师要利用微课降低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难度,让地理学习变得零负担学习。巧妙利用微课,去解决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点,促进学生地理学习思维的清晰化,才能保障教学质量。

比如在学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相关知识时,学生要学习区域自然资源在农业、工业以及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特点。多个零散知识点的集体出现,会让高中学生猝不及防,学习起来找不到头绪。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去整理知识点,将看似混乱的知识点分好类,在三五分钟时长的微课引导下,打消学生的负面学习情绪。让微课成为高中学生地理学习中的一个灯塔,能够促进地理课堂吸引力的提高。

(三)利用微课,鼓励学生探究

地理学科知识的抽象性强,许多地理概念具有专业性。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微课对抽象的地理知识点进行转化,让学生找到自主探究的动力。一直以来,教师过于重视地量知识点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开发。在微课出现之后,教师要借微课之力,让学生通过观看形象的微课,做地理知识的提取者。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天气系统的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系统、锋面气旋以及气压系统等知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教师用微课向学生展示各个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用文字去描述每一个天气系统,有利于学生地理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提取成果与课本陈述相对比,发现问题进行探究,是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高效手段。

(四)利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

地理学科知识的涉及面较广,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学生不仅在学习自然知识,还会接触到许多人文知识。在自然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从时间、空间等多个角度去思考、去想象,才能理解地理知识。对于离高中学生生活较远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多多利用微课去创设情境。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地球运动的知识时,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地理现象,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教师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地理知识点。

(五)利用微课,优化课堂总结

总结,是高中地理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总结环节,学生与教师一起回顾本节课所讲内容,加强记忆。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微课帮助学生再次提起精神,积极动脑去回顾本节课的所用知识点,并找到高效记忆的线索。作为新型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微课”目前是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而目前,有关地理“微课”方面很少。本文从新课导入、地理知识详解、地理知识探究学习、场景模拟、知识点总结、课程练习制作方面探讨了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微课”。并指出,在运用“微课”时应该注意“微课”的适用性,必须满足微课表现鲜活性、微课目的要明确、微课“生活性”原则等问题。像在讲解有关于海岸与海底地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展示二者对比的图片与文字,让学生在对比中回顾与之相关的知识点。鼓励学生根据微课资源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总结成果,能够让课堂在结束阶段变得热闹起来。在民主的总结氛围中,地理教学成果会得以升华。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微课资源的应用在我国教育领域处于起步阶段,但却给教学活动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动力。高中地理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利用更加科学的思想去调整教学活动,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用微课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才能让高中学生建立全面的地理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刘艳辉.如何实现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2016(07)

第3篇

关键词 历史影像;高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064-02

1 前言

人类自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取得非常有效的进步,带动了历史影像的发展与完善。现代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水平对高中生的历史学习质量和综合学习素质的科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历史影像在现代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帮助高中历史教师提高课堂历史知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帮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从而达到有效地提高现代高中历史教学效率和水平的目的。

2 历史影像可以创设优秀的历史课堂学习情境

历史影像的图片、影像展现功能可以有效地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创设优秀的课堂学习情境,活跃高中历史课堂的学习气氛,将高中历史知识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知识的记忆与学习,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有效地促进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科学提高。因此,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这点,积极运用历史影像来辅助教学。比如: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展现与高中历史课本教学知识相关的影像,加深学生对于历史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苏教版高中二年级历史教科书下册中的“鸦片战争”:“1840年开始,由于中国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出现漏洞,再加上西方工业化和侵略战争的发动,作为西方拥有强大国力资源之一的英国开始向中国倾销具有毒性的鸦片来通过汇率的差价谋取巨额的利润……”由于这一历史事件距今已过去100多年,学生仅仅通过历史书本中的书面文字是无法真正体会和理解这一历史知识点的。教师可以通过影像图书设备的影像展现功能将关于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像资料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观看到历史书本中所描绘的情境,感受到旧社会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侵略与压迫,从而加深对高中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达到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3 历史影像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影像图书设备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可以将较为抽象的高中历史知识点变得具体,化繁为简,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高中历史知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减轻历史学习的压力,提高学习效率。高中历史知识面涉及范围非常广,涵盖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中国与西方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因此,高中历史知识是较为复杂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时而会遇上一些理解较为困难的知识点,普通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会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而且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差。而影像图书设备的影像组织和展示功能可以直观地将高中历史知识展现给学生,将抽象的高中历史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历史影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历史事件和知识点,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和水平。

比如苏教版高中三年级历史教科书下册中的“德国的发展与分裂”这一知识点,由于学生对于德国的政治与发展的学习和了解较少,再加上对于德国的背景与文化的学习与了解也相对而言较为不足,因此,这一“德国的发展与分裂”历史知识点对于他们而言理解和学习起来较为困难。这时,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历史影像资料的展示功能,将这一历史知识点完美、直观、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将抽象的书面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历史影像,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目的[1]。

4 历史影像可以深化学生的历史知识层面

历史影像是现代化科技的产物,它融合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展示技术,因此具有强大的历史信息资源库和教学资源丰富的优势。历史影像资源丰富这一特点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范围,深化历史知识的学习层面,提高和增强对于高中历史知识的积累,促进高中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科学发展。对于学生而言,高中历史书本上的知识点毕竟是有限的,是经过高度浓缩和提取的。因此,学生要想提高高中历史知识素养,拓展历史知识学习视野,加强高中历史学习能力,必须积极拓展历史书籍的阅读、学习范围和阅读量。然而,传统的阅读大量课外历史书籍的学习方法需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学习效率较低。

历史影像是学生最好的辅助学习手段。现代历史影像的历史教学资源储藏量非常丰富,涉及的历史知识面也非常广阔,可以有效达到深化学生历史知识学习层面的目的。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应用历史影像来辅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拓展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涉猎范围,深化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层面。

5 历史影像的高中历史教学资源的选取要点

历史影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最为主要的目的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质量和水平。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应用历史影像来选取教学资源时,需要注意历史教学资源的选择是否合理,使历史影像的功能发挥到最大。

历史影像教学资源的选取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严格选取最为符合史实真相的历史影像教学资源。由于历史影像教学资源的信息量非常庞大,它的信息库中所包含的对于历史事件讲解的版本有很多,不同的历史事件的版本对同一个史实的讲解是不同的,而且有的历史教学资源的讲解中加入强烈的个人感彩,为了获得他人的关注而故意修改、捏造历史史实。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需要从众多的历史影像中选取最为符合史实,并且不会对学生造成误导的历史影像教学资源。

第二,历史影像教学资源的选取必须要有针对性。历史影像教学资源引入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是为了利用历史影像教学资源来辅助高中历史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历史影像教学资源的选取必须是针对学生学习的历史课本和课程上所需的教学资源。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生与结束”这一历史事件中包含大量的历史知识点,如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战争、西方列强之间的战争、西方对于非洲各国的侵略战争和人口贩卖等知识点。这些历史史实知识点虽然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生与结束”知识点中的一部分,但是教师并不需要全部都选取出来给学生讲一遍,选择重要的知识点就可以了,不然很容易导致偏离历史课堂教学的中心目标,拖慢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进度。

6 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影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创设优秀的课堂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深化学生的历史知识层面,从而达到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目的。

第4篇

关键词:数字资源整合;信息技术融合;地理知识表达;“中图e学堂”APP

中国地图出版社的“中图e学堂”APP,是一款基于新兴信息技术和丰富的数字资源,与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无缝衔接的数字产品,免费供广大师生于课堂内外的教和学使用,不仅包含“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相配套的、丰富的多媒体资源,而且融合了多种新兴信息技术,能够有效辅助地理课堂教学。

一、基于数字资源整合的资源建设

“中图e学堂”的研发,依托于中国地图出版社同步建设的全媒体资源库,包括视频库、音频库、图片库、交互动画库、矢量图形库、习题库等各类子库。在大批高水平的教师和科研专家的指导下,按照“纸电联动”的教材建设新要求,以课程标准和中图版教材为基础,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进行建设,提供以知识点为基本单位的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微课教学视频、实践活动视频、专题视频、动画、课件、习题等多类型的数字资源。“中图e学堂”从全媒体资源库中选取资源时,不仅重点考虑地理的学科特点,而且注重契合最新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1.注重地理基础知识,提供多维度的数字资源

示例: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数字资源(如图1)

表1列出了各个资源所包含的内容点。以上资源中,微课视频既可以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巩固所学内容;其它资源则分别针对更加细化的知识点,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多维度的教学素材与案例素材。

2.注重教学重难点,运用新兴技术突破纸质教材局限性

示例:新新技术运用于地理课堂(如图2)

新兴信息技术在演示一些较为抽象的地理原理、地理过程等方面,具有传统纸质教材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3.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充实活动指导资源

示例:实践活动――“绘制教室平面图”

一幅地图包括哪些要素,又如何反映实际地理事物?相关知识点比较抽象,难度较大,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一幅简单的地图,才能让其深刻掌握。选择“绘制教室平面图”课题作为实践活动(如图3),是因为教室作为学生的学习环境,与其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教室的范围较小,方便学生实地测量,成图的比例尺较大。此外,绘图技能是地理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而言,通过绘制一幅教室平面图来培养他们的绘图能力,再合适不过了。

4.注重综合思维强化,选取综合教学案例

综合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多要素、多角度,而非孤立、绝对、静止地分析地理现象,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特点,辩证看待地理问题。

示例:“专题――悬河及其危害与防治”

悬河是黄河下游特有的一种景观。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黄河”小标题下设置了“‘地上河’的隐患”阅读栏目,介绍了悬河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危害。专题视频提供的地理信息更加丰富、综合性更强,教师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教学小专题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可以针对专题视频进行如下设问:悬河如果决堤,哪些区域有可能受到影响?悬河为什么会影响到船只的航行?有什么对策可以防治悬河带来的危害?

5.升华思想教育,传递正能量

示例:“香港、澳门政权交接仪式”音乐视频

在学习“行政区划”相关内容时,这些资源相比传统的文字材料,更能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民族自尊、民族自信。

6.注重学习兴趣激发,增添创新交互资源

示例:交互小游戏“民族换装”

“民族换装”交互游戏共设置了6个民族的服饰,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给男孩和女孩换装。教师也可通过小游戏,分析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及如何适应自然环境。寓教于乐的游戏方式可极大地活跃课堂氛围。

二、新兴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融合

数字环境下地理教学应考虑到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学生在学习空间性强的相关知识时,往往需要生动、形象、逼真的直观图像和模拟空间结构的资源支撑,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学内容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导致学生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利用新兴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模拟,可使教学对象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平面变为立体,由抽象变为具象,化难为易,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可以边观察、边操作、边思考讨论,既活跃课堂气氛,也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

“中图e学堂”通过深入研究新兴技术和新媒体表现方式,积极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三维动画(3D)、平面动画(2D)、3S等技术,以虚拟现实呈现、三维立体展示、动漫交互、地理游戏等形式充分体现数字资源强大的教学功能,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镜头扫描中图版初中地理纸质教材的每个页面,相关知识点的配套多媒体资源就呈现在屏幕上,把教师难以表述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和趣味化,让学生容易理解(如图4)。新兴信息技术的运用保证了教学内容与表现形式的有机统一,形式更具创新、内容更加丰富,使教学资源更具观赏性和感染力。

三、“中图e学堂”APP的教学应用

“中图e学堂”APP(图5)为学习者创造了多种学习环境,使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之中,而是扩展到家庭、图书馆,甚至上下学的路途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产品的数字资源。由于本款产品与教材匹配,且资源非常丰富,因此有助于师生探索多元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翻转课堂――资源品质高,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将“知识传递”的过程放在课前,从“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探究式教学――可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数字探究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教师课前备课――可供选择的素材丰富,且针对性强,节省备课时间,减轻教师负担。

学生自学拓展――可提供科学、成体系的资源,有助于构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

学生课前预习――生动、趣味十足的数字资源,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浓厚兴趣。

第5篇

1运用地理实验室揭示地理规律,突出地理学科教学特色,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方法是成功的钥匙。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利用规律性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时也应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行规律总结,通过教学资源的利用,展示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等能力,突出地理学科特色,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比如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过程中,把学生带进地理实验室,首先让学生观看墙壁上的地形概况模型,通过实物模型展示、不同颜色的灯光闪烁、音频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为后边的地形分类、气候等知识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尤其是在我国的河流、高原、盆地等自然环境的特点的教学时,利用数字星球逐项展示,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比如展示黄河流域所经过的省份、面积、支流情况、忧患与治理等信息,使学生深刻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的优势,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运用地理实验室进行地理知识的过程展示,轻松解决教学难点,增强教学效果

很多地理知识是抽象的,是很难理解的,尤其是那些过程性地理知识,如果单凭教师的口头陈述,学生很难彻底理解。如高中地理有关气候的形成、河流的形成、海洋和陆地的变迁等,这些概念的形成经历的年代很久远,过程较为复杂,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在理解这些概念和规律时有一定的难度。利用地理实验室可以跨越时空界限,科学展示相关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直观生动的展示,降低理解难度,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我国的气候”“世界的海洋和陆地”的内容时,学生对我国的气候了解得很少,只知道当地四季气候的变化特点——春、夏季东南风多,冬季西北风多,但对具体的气候特点基本没有了解。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笔者利用地理实验室进行教学。通过数字星球形象直观地展示我国的气候特点,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形成原因。通过数字星球的运用,使学生了解了我国海洋和陆地的关系,深刻理解了我国海洋的分布、海洋的变迁。通过动态的地理知识展示,有利于刺激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立体地理概念,全方位了解地理常识,提高教学实效性。再如在进行“地震和火山”等知识的教学时,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领着学生读书,勾画出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让学生会背就可以。这种教学模式是死板的、应试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这种教学模式已被信息技术模式所取代。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利用数字星球科学展示海陆形成的全过程、地震和火山形成的全过程,时间的变迁,历史的车轮造就了海陆地形地貌,地下频繁复杂的活动造成地震或者是火山。使学生能够亲眼看到这些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历史变迁带来的巨大变化,为学生建立地理概念,理解地理规律提供保障,科学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实效性。

3整合地理实验室与网络资源,实现教师、学生、教育技术装备之间的多向互动,打造高效地理课堂教学

当今社会,网络资源极大丰富,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优质的资源平台,地理教师也应顺应时展的脚步。结合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教师在运用地理实验室进行教学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网络资源平台,建立班级主页,让有条件的学生建立自己的博客主页,学生小组建立QQ群,指导学生利用群空间、飞信、微博等方式进行课后交流,实现教师、学生、教育技术装备之间的多向互动,打造高效地理课堂教学。比如在进行“五大洲——西半球的国家”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教材上的资源有限,学生通过教材了解的知识不够丰富。笔者让学生在地理实验室通过网络自己搜索西半球有哪些国家?它们的地理位置如何?有哪些主要的特产?气候特点是怎样的?以及西半球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等。学生学习积极性很浓,想尽早完成教师交给的学习任务。学生有了兴趣,学习就变得主动,变得有动力了,就会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通过一段时间的搜索与整理,绝大多数学生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还很多学生在小组的QQ群里总结了自己的学习经验、知识结构图等,实现了资源的共享。还有部分学生找到了教材上没有的知识,丰富了教材内容,拓展了知识视野,提高了搜集、整理、分析、探究等能力。总之,高中地理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高中地理教学越来越彰显它特有的教学魅力,实现了地理教学的现代化。应充分利用地理学科教学的优势,科学整合教育技术资源,优化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使地理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直观、生动、形象、动态的地理信息。灵活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灵感,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意识,让地理课堂动起来,全方面落实教学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赵翠芬单位:迁安市第二中学

第6篇

关键词:区域地理 乡土地理 乡土化

随着广东省新课程和高考改革,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要求地理课程更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着重于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乡土地理因其浓缩地理综合性、地域性,又可使学生在具体化、生活化的背景状态下感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区域发地理乡土化背景

1、学生的基本情况

虽然学生从初中就开始接触区域地理,但是很多学生不把它当一回事。一方面初中学校对地理课程的不重视,造成学生慢慢的觉得难学,进而让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二是师资力量的不足。初中地理教师大多并非专业出生,当然也不排除其中个别教师教得特别好。整体上,很多学生在初中大多没有学到什么地理知识。学生一进入高中,把以前学地理的观念也带了进来。加上现在高中扩招,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下降,给我们中学教学带了很大难度。不过现在广东高考的改革,学生只分文理科,不再分X科了。文科学生对地理的重视也有很大的提高。理科生因要进行学业水平测试,对地理的重视也有所提高。

2、区域地理乡土化的前提

在区域地理教学的乡土化时,教师要注重所选的乡土地理知识必要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而且所选内容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因为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乡土地理知识与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结合得好,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起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可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的进程。极大的调动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地理问题的意识。

二、区域地理乡土化的教学实践

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乡土地理知识的运用既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要体现区域地理的新课程理念。因此乡土地理知识在课堂上的运用时关键,教学实践的主要步骤如下:

1、课程资源收集。围绕区域地理教学内容为中心,组织学生收集与之相关的乡土地理知识。比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可以收集韶关市关于红色荒漠(俗称“红砂岭”)的防治相关资料;“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可以收集韶关市关于北江流域的治理与开发相关资料等等。在资料的收集,可以师生共同进行,也可以教师为主。

2、课程资源筛选。收集到的资料要具备“教育哲学、学习理论、教学目标”的特征,进而达到新课程标准和高考的要求,同时筛选出的资料要贴切生活而且要具有代表性。

3、课程资源开发。对筛选出的资料,教师要进一步的整理和完善。如:关于“韶关市红色沙漠的防治”相关资料的整理和完善,要准备好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红色沙漠的成因;二是防治前红色沙漠的分布现状;三是红色沙漠的危害;四是红色沙漠的治理;五是目前红色沙漠的分布状况。完整的乡土地理资源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去了解区域的整体和局部。

4、课程资源的利用。对完善后的资料,可以作为文本式的课程资源并可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课堂教学。虽然学生对于家乡所在地区比较熟悉,但是学生的了解大多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阶段。我们可以通过把这些资源具体且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这些资料具有生命力,便于学生理解,体现其学习的价值。如前面提到的“韶关红色荒漠的防治”,红色荒漠虽然分布的面积比沙漠少,但是在我国分布地区也较多,并验证了荒漠并非都是沙漠的观点。同时,由于新课程的改革,加上广东省高考自主出题,考试内容越来越趋向于乡土化。因此,区域地理教学的本土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现以上环节,要注意各教学环节的配合,由于课堂教学,受时间的限制,课堂不宜多讲,但要时时提醒学生课本知识与乡土地理的衔接和延伸。

三、乡土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反思

充分运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教学,不仅能活跃地理课堂气氛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对于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等方面都是有益的。但是在韶关乡土地理资源应用于地理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尽量做到扬长避短。

1、切忌牵强附会

乡土地理资源对区域地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但乡土地理资源在应用过程中,并不是都要与所有的章节和知识点相对应。因此,在乡土地理资源应用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但本身内容过多、理解较难、学生较不熟悉的乡土地理知识;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但并不能典型地说明问题的;与课本知识点没有较密切关系的,牵强附会地应用到教学中。

2、避免喧宾夺主

在区域地理课程中,对于其中的知识点,教材自身有较多而且典型的实例,如何处理课本实例与乡土资源实例的关系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在解决课本自带实例与乡土地理资源的矛盾时,应遵循以课本自带实例为主,乡土地理教材为辅的原则,进而避免喧宾夺主。由于课堂教学,受时间的限制,课堂不宜多讲。在解释一个知识点时,学生的精力有限,过多的例子容易造成学生识记时的混乱,就需要利用典型的例子。

因此,乡土地理资源作为一种对课本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应建立在学生对课本自带实例的掌握的基础上,切忌花过量的时间和精力而造成喧宾夺主之势。

第7篇

论文关键词:知识教学;网络教学资源;教学知识的有序性

网络信息技术具有信息资源共享、信息管理自动化和信息交互等特点,为“以人为本”的知识教学拓展了应用空问。为此,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进行了“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网络课程的构建”、“网络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效果的评价”等课题的研究,有效地推动了网络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但由于对网络环境下知识教学的本质认识不足,以及盲目追求功利教学评价的驱使,致使许多学校出现网络教学资源组织混乱、教学环节松散、知识交叉结构无序等现象。由此带给一些学生非理性的选择,造成专业知识体系的混乱,严重影响了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本文在剖析知识教学内涵的基础上,从辅助课堂知识教学的角度,对网络环境下知识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进行了深人研究,旨在构建有用且可用的网络知识教学辅助环境。

1知识教学的本质与网络教学的有效性

1.1知识教学的内涵分析

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知识教学是教师通过对知识的理解、组织、设计及讲解,指导学生接受知识,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和能力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播,即“学一会一用”。知识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其过程有两个重要的转变:学科教材知识到教师知识的转变,教师知识到学生知识的转变。教师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面的涉及范围是知识传播有效性的重要基础。有所知方能有所言,所言是其所知的语言形式。教师主要依靠课堂“所言”教学并辅以其他教学手段将知识内容进行传播。面对面的课堂“所言”教学,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潜力与学习现状信息。同时,学生参与知识传播过程,共同创建知识交往的场景,在相互理解的对话中实现双方精神的融合,极大地激发教学的生命力,促进知识的有效传播。因此,课堂教学是知识教学的主要手段。

1.2网络环境下知识教学的有效辅助性

学科教材知识到教师知识的转变是知识传播有效性的重要基础。网络教学具有教学资源共享、知识信息获取便捷、信息交流无心理障碍等特点,可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握、理解和传播知识的不足,解决学生畏缩回避心态引起的信息交流阻碍等问题。同时,网络教学能够提供模拟仿真实验环境,辅助由于语言能力的限制所造成的理解障碍尽管如此,没有课堂教学,单纯依靠网络教学手段只能实现知识的传递与被动地接收(包括噪声)。网络环境下的知识教学归根结底是课堂知识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替代课堂知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心灵沟通、精神沟通以及“所言”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其辅助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模式有用且可用。

2网络知识教学模式有用且可用性分析

2.1网络环境下知识教学模式的类别

(1)基于局域网的教学应用模式

基于局域网的教学应用模式是网络环境下知识教学的基础模式,主要包括电教模式、局域网机房共享的软件和数字出版物模式等。学生只能在指定的环境、指定的时间段、指定的教学内容片段限制下被动地接收与课堂教师知识教学相同或相近或有限补充的专门知识。这种模式在一定意义上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场景表现不足,特别对外语教学有较好的辅助作用。

(2)基于intranet的校园网教学资源模式

基于intranet的校园网教学资源的模式是应用互联网技术面向校内教师和学生搭建的、具有浏览和下载功能的教学信息资源平台,平台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课件、教案及教学大纲、数字教学出版物、部分教师视频资料等。教师和学生在知识获取上具有主动性,缺点是资源的知识面拓展不够,更新较慢,有效的补充不足,可供参考和借鉴的资料有限。

(3)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资源模式

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资源模式是各地区教育部门和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如高校教育资源网、网校等。这种模式是面向大众的教学资源传播,在信息资源规划上主要以信息内容的知识面广为主,很难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以上种种网络知识教学模式在技术实现和应用上都具有很大优势,对教学的补充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无论哪种都忽视了知识教学的核心问题,那就是接收者能够接受的问题。知识传播的要义是要收者接受,并将其转化成智慧,能应用在社会中。

2.2网络知识教学模式有用且可用性分析

信息传播的宗旨是信息接收者接受。课堂知识教学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都是为了学生能够有效的接受知识,作为辅助教学的网络教学更应该如此。

首先,有价值的网络教学信息资源对接收者是有用的;其次,有用的信息要通过传播渠道的正确传递才能接收;然后,接收的信息能满足接收者的需要,即可用。只有有用且可用的信息才能被接收者有效地接受。为此,有效的网络知识教学模式的构建应坚守这样的原则,即教学组织的有序性;教学活动的交互性;学生学习行为的主动性;教学动机的纯洁性。

教学组织的有序性。网络的虚拟性带来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同时,也带来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知识教学强调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强调帮助学生形成专业知识体系,完成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教学组织的有序性是指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应配合课堂知识教学进度、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有重点、有选择地获取信息资源以补充理解上的不足,强调网络教学资源和教学指导有序。

教学活动的交互性。课堂知识教学强调互动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参与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网络交互性在消除了面对面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的同时,也缺少了教者感受学者生命力的交流场景。教学活动的交互性是指有效利用网络论坛形式的平台,安排特定专题的开放教学活动,在指定的时间限制下,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专题讨论,以促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学生学习行为的主动性。主动性是在自身内心意愿的驱使下兴奋、充满活力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进而产生行为的主动性是教育者追求的目标。学生学习行为的主动性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方面完成学习任务后自觉、主动地进行知识补充,即学会学习;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自觉主动地学习,即个性化选择知识学习。网络知识但没有引导的主动很容易陷入盲动,没有指导的个性化很容易造成知识结构的混乱。因此,网络教学资源应进行整体规划与分类规划,强调引导下的主动,指导下的个性化自主学习。

第8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4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geography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 are faced with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How to make full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romote high school geography education has become a hot spot of academic research. The analysi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ources intuitive, sharing and fast that the field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geography: can widely u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teaching aided design; the second i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demonstration and visual 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the third is to expand the second classroom, to promote inquiry learning.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education; high school geography

0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学校教育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中学地理教师必须明确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环境教育中的应用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时间与空间的表达优势,丰富地理环境教育的内容,改变地理课堂教学形式,拓宽学生获取环境信息的途径,从而真正做到“在环境中”进行环境教育。

1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意义

信息技术的出现,丰富了教学内容与形式,极大程度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它在高中地理环境教育中能够结合所教内容,综合地处理声、文、图信息,具有集成性、交互性、虚拟性和便捷性四大特点。①

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环境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一是有利于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教师应该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设计出具有基础性和时代感的高中地理环境教育课程。二是有利于改变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直观呈现或动态模拟环境问题典型案例的现实情景,寓教于景、于情、于乐,便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分析以及动手操作,形成对环境正确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价值观。②三是有利于学生拓展地理环境教育的信息与知识面,借助信息技术模拟现实环境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整理、分析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呈现技能。四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解释能力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决策能力。③

2高中地理环境教育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要求

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要求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④同时,《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也明确要求:学生要在亲身参与中增进交流与理解,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与行动意识。⑤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去开发地理环境教育的信息资源,设计出具有一定教学价值,适合学生学习发展,面向学生的“教学并重”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1)新目标要求信息资源的内容是面向学生的“学习型”资源。“学习型”资源指利用信息技术选择并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型的教学资源。新目标要求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教学设计借助信息技术,突出以学生的认知、感知和体验的学习资源,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如问题导向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既帮助教师“教”得更好,又能提高学生“学”的能力,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使他们学得更快、更好、更轻松。

(2)新目标要求信息资源的结构是“主题单元型”资源。“主题单元型”资源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按主题分类法,以单元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所需要的各类教学资源。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三部分,其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因此,教师需要改变过去对文本、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的简单堆积和对教学内容的单一呈现的方式。以“主题单元型”方式对于有关环境的知识信息进行深度发掘,引导学生思考,以启发、探索的方式促进学生系统地学习,真正地掌握有关环境保护的方法和策略。

(3)新目标要求信息资源的形式是“智能化的知识管理”型资源。“智能化知识管理”型资源是指,利用信息技术作为管理手段,优化资源的获得、储存和传播过程。高中地理环境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肩负着培养具有新型环境发展观的公民的使命。⑥因此,要求学生和教师在面对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时,能够准确、有效、迅速地对其进行筛选与加工。“智能化知识管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基于资源管理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交流,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且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探究问题,丰富已有的信息资源。

3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环境教育中的应用

3.1应用于课程资源开发,辅助教学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促使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⑦因此,地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时将新的环境现象、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经验补充到环境教育教学中,让信息技术作为开发高中地理环境教育课程资源的“新助手”。

首先,信息技术的集成性特点符合环境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开放性原则。一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不同形式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在互联网各类信息资源平台上搜索图像、视频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搜集各种有关环境的新闻热点,突出环境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不同空间内的课程资源。利用网络搜集城市、农村、国内以及国外有关环境问题的典型案例,让学生通过比较与分析、探讨与辨析、选择与设计出适合的解决方案。

其次,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符合环境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针对性原则。一般来说,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特效”资源。⑧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因此,在开发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课程资源时,教师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的广泛选择和主动控制的优势,认真搜索并分析与环境教育课程目标有关的课程资源,并且掌握其性质及特点,保证环境教育课程资源的有效性和环境教育课堂的教学效果。

3.2应用于课堂教学演示,直观呈现知识

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通过感知地理环境,进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其中信息技术是教师在课堂演示中最好的技术支撑,有利于学生通过直观的体验,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上升为意识、责任和观念。基于此,下文主要针对信息技术的逼真程度和信息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具体分析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直观演示应用。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逼真程度高的特点,提高环境教育的感官教学。充分利用其视觉、听觉、动觉和触觉的功能,将抽象、单调、刻板的文字形象,变成直观、具体、生动的以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为主的多媒体形式。例如,生活在内陆的学生对于海洋没有直观性的认识,无法了解海洋污染的严重危害。教师可以通过搜集有关石油泄漏的图片,人们打捞泄漏石油的影像资料,让学生通过图像的展示,认识到石油泄漏对海洋生物的巨大影响,从而对石油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留下深刻印象。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有关环境方面的数据统计图表。图表对于数据的统计更为直观,也更易于学生观察与分析。在高中地理环境教育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图表直观地展示统计信息的时间性、数量性等属性方面的变化,有利于学生深刻地感受环境演变的过程和环境破坏所带来的危害。

3.3应用于拓展第二课堂,促进探究学习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第二课堂应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走进文本,体验环境问题,并在体验中生成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意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第二课堂中就扮演着“拓展者”的角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探究式学习。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性的特点拓展第二课堂。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第二课堂是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环境问题能力的场所,利信息技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模拟现实情景,打破时间、空间和经费的限制。例如,探究“城市垃圾污染和防治”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网络城市垃圾回收站”的模拟情境进行探究性学习。“网络城市垃圾回收站”是将不同类型的垃圾和问题分散在各个虚拟的城市中,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对同一个城市垃圾的分类、问题解决方案进行讨论。最后集合学生对每个城市垃圾问题的分析结果,合作完成城市垃圾回收的学习任务。这种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现实情境的探索活动,符合学生的学习行为规律。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便捷性的特点为拓展第二课堂提供新的学习方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按照自己的需要、兴趣、任务要求和认知特点来选择信息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利用信息技术对环境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让学生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自己的观点与理解渗透到环保作品的加工中。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满足和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对现有的环境保护知识进行同化与顺应,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原有知识与新信息、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认知冲突,重构正确的知识与能力。

4结语

新课程标准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要求突出学生在地理环境教育课堂中进行“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高中地理环境教育中的,激发学生的认知内在动力与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搜索整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注释

① 邹冰.多媒体教学在环境教育领域的应用[J].上海环境科学,2001(7):347-348.

② 尹玉忠.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中学生环境意识培养策略研究[D].河北大学,2008:6.

③ 段玉山.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14.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⑤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S].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3.2

⑥ 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R].地理学报,1993.4:289-295.

第9篇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成人教育的特点,以及现高校图书馆为成人教育服务的现状。提出利用知识地图来为成教学员开展简易速成的入馆教育理念,另高校图书馆也需更新服务理念、定时进行成教专项采编。提高成教学员的信息意识,充实巩固成教资源信息,开展多平台知识数字化服务项目、为各种成教学员提供因材施教的分类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1)05-0073-0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院校的成人教育发展规模出现空前盛况,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后,网络科技使知识管理科学便捷化,知识地图成了管理知识的重要手段。为此高校图书馆成为成人教育重要基础之一便成了不争的事实,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指出:“教育不仅专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学习机构,图书馆就是第一首选。”如何有效开发利用图书馆拥有的知识资源,优化数字图书馆资源与配置,从而为成人教育提供最大程度的服务,仍然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1 图书馆为成人教育服务的现状

1.1 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重要性

成人教育所涉及的学科知识不仅具有应用实用性、也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而且需与实践紧密联系。这样的特点决定了所需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多样化,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文献资料的了解、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以及信息服务、工作手段都需要特别要求。

1.2 图书馆开馆时间对成教学员的影响

高校图书馆已渐渐走进社会化服务模式,但长期以来图书馆未能满足和适应成人学员不同类型和程度,以及不同角度的阅读需求。成教学员集中学习的时间大多在寒暑假,而这期间各高校图书馆只在特定时段开馆,因此成教学员会苦于条件限制,而无法及时充分地利用图书馆那丰富的资源来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1.3 图书馆资源未能有效利用

有关部门为各单位定岗定编、采购图书报刊资料,核算下拨经费时,都是根据普教统招学生的人数、专业及需求来测算的,而成教学员则不在规划之列,这让不少成教学员觉得“低人一等”。

此外,图书馆在开展成人继续教育服务过程时形式单一,大多只提供图书借阅服务,没有对成人继续教育所需信息资源进行深度研究开发、加工和整理。也对成教新生无文献检索知识等方面的入馆培训,导致成教学员缺乏查找文献资料的正确方法。他们对图书馆规章制度、馆藏结构和特色、文献检索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等了解甚少,导致对图书馆资源利用意识淡薄。

高校图书馆在人才、资源及设施等方面拥有其他类型图书馆无法比拟的种种优势,所以更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根据成教学员的特殊性开展分类服务,更好地利用起图书馆的资源,为成教学员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知识水平添砖加瓦。

2 成人教育的形式和特点

2.1 成教形式

成人教育的形式主要包括自考、网络、职大、业大、电大、函授和短期培训等。涉及到体制内外、脱产与半脱产、正规与非正规等多种类别。学习时间空间和方式都有较大弹性,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大多时间以业余为主(自考助学脱产班学生除外),基本是利用周末或寒暑假进行面授与考试,平时大部分时间通过自学或网络在线等方式完成学业。

2.2 学员特点

成教学员多为社会在职人员,知识结构和方化程度参差不齐,年龄差距大、阅读兴趣差异也较大。其中函授、网络等成教学员因年龄偏大使记忆力明显不如年轻学员。但他们大多来自生产和科研第一线,拥有专业知识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较强,擅长理论联系实际,并学以致用,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力和自学能力,“充电”意识也较强。

3 构建知识地图服务成人教育

知识地图又称认知地图,是指用符号、图表、语词及清单等信息模式来表明知识分布及其种种关系的地图,是进行知识组织与管理的良好工具。它以一种通用和直观的方式对知识进行获取、组织、呈现和检索,帮助用户了解在何处找到所需知识,从而取得知识的共享与创新。

3.1 信息技术型知识地图的利用

信息技术型知识地图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知识管理方式。一份完整的信息技术知识地图可以提供知识资源的存储地点、主题范围、存储媒介、所有权人、有效性、及时性、检索权及使用渠道等。读者在进行检索时,只需以某一节点进行检索,就可以任意地、灵活地改变检索途径,实现文献检索由线性向非线性化的转变,为读者提供简明快捷的个性化检索服务。

图书馆可借助信息技术型知识地图,引导成教学员学习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检索信息,特别是电脑书目检索中的“模糊检索”,它可使用户用隐喻的方法找到他们需要却无法详细描述的知识,可以查找到更大范围的书刊,包括中文英文版。找到自己需要的书刊后点击“详细信息”,得到这本书的基本信息和在馆情况,用索书号便可知道所需图书的具置。

为了便于管理和成教学员更充分的利用图书馆资源,图书馆可为每个学员在学期间配置一个VPN账号和密码,这样成教学员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登录图书馆网页,根据自己工作和生活的特需,通过网站上的知识地图自由灵活的安排学习。

3.2 文献知识地图的利用

图书馆的服务包括三大领域:文献资源、图书馆组织布局和服务传递。

知识地图以可视化技术将这三者连接起来,显示图书馆的存在方位、查询路径和知识结构等,从而实现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可视化配置。例如一张印制如何利用图书馆的知识地图能清晰标注出参考咨询室、报刊阅览室、综合书库、办证室、外文书库等各部门在图书馆里的具置。知识地图的利用使用户明确知识的分布以及分布于不同空间的知识资源间有内在联系,帮助用户方便快捷地找到他们所需要的知识信息。

高校图书馆的文献知识地图可以用描述层、图表层及资源层等来表达。由于成教学员到图书馆的机会比全日制在校生要少,所以图书馆必须将馆内藏书情况、分布位置、图书借阅规则以及如何利用图书馆等进行宣传。通过简易知识地图,使成教学员对图书馆的各种检索工具的使用、部门结构,书刊文献的分类法和在馆分布情况一目了然。

3.3 辅助知识地图的咨询服务

咨询服务可到咨询台寻求工作人员的帮助,利用参考咨询系统中的请求管理器根据知识地图找到合理的知识匹配,进而将咨询请求提交给匹配度最高的知识资源所有者,从而达到咨询服务的最高质量(见图1)。

高校图书馆在为成教学员提供服务时,要针对成教学生年龄差异、知识层次和结构不齐、部分学生不会熟练使用计算机远程访问数字化图书馆的实际情况,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指导,开展定题服务和专题服务。

学生若在应用数字图书馆过程中遇到问题,可通过数字化图书馆的网络平台与工作人员联系求解。高校图书馆设立的在线留言、咨询电话等互动方式可为成教学员进行深层次服务。配备相应的学科馆员为成教学员解疑答问,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定期寄去图书目录、文献题录,以便于他们及时了解最新资讯,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按学科和专业建立起来的信息资源。

高校图书馆要改变基于固有内容和固有过程的传统信息服务形式,根据成教学员所需提供动态服务,使图书馆员成为信息环境中的引导者和信息专家。

4 开展适合成教特点的多元服务

4.1 信息观念与终身学习能力

信息观念指成教学员对于信息的看法和态度、对信息本质特征和价值的认识等。信息观念教育的关键是信息价值观教育。在成教学员中形成“信息有偿、信息就是资源和财富”等基本信息价值观。

在成教学员信息素质教育载体中,高校图书馆具有重要的优势和作用,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图书馆可灵活运用各种情报信息和信息媒介机器,帮助指导成教学员学会使用国内外常用的检索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掌握情报信息的检索策略和检索技巧。指导他们围绕某一主题有目的地寻找资料、搜索信息并组织整理。提高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利用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感知力和洞察力。使他们能从细微处发现实用信息,激发创造性思维。从而实现由信息掌握向信息运用和知识创造的过渡。

而信息素质则是成教学生圆满完成学业的基本前提,是接受终身教育的基础条件,是激发他们自学热情,培养他们终身好学的首要和必务能力。

4.2 毕业论文与文献信息检索能力

成教学员普遍缺乏系统的科研论文写作培训,所以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存在较大困难。因此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安排经验丰富的馆员对成教学员进行一定课时的信息素质教育,帮助即将写作毕业论文的成教学生系统全面地检索到所需参考文献。同时结合使用各种检索工具,对成教学生进行系统规范的毕业论文写作培训。

由于成教学生授课时间有限,《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应将重点放在全文数据库资源的内容和检索方法、学位论文写作方法及格式等专业网络资源搜索方法指导上。中文数字化文献资源检索是获取毕业论文参考资料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要重点介绍公认有学术价值的中文学术资源,如中文电子图书(超星、书生)、数字化学术期刊(CNKI,UIP)、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

通过引导成教学员更好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培养网络查找专业信息能力,提高检索资料的效率和撰写毕业论文水平及文献检索水平。

4.3 定点资料室和研究小间

图书馆应该根据成人教育“分散、在职、业余、远距”等特点,加强与成人教育管理部门的沟通,熟知他们开设的专业和相关课程,以及上课时间和所需服务等。分析他们对图书馆的需求,提前请任课教师列出参考书目,采购他们适用的图书资料。

在集中学习的时段里,把成教学员需要的文献送到各办学单位资料室,定点定向地提供服务。图书馆也应协助成教办学单位在学员集中学习时组织前往图书馆统一办理借阅证,发放简易知识地图,使他们熟悉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结构和开馆时间等。另外制订图书馆成教学员管理制度,如减少办证费用、简化借书手续、延长借阅时间,给予学员充分的便利,确保学员在学期内享受各类特色服务,从而实现由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

高校图书馆应采用一卡通管理,实现全开架的模式,藏、借、阅、管、检索服务一体化,开展委托借阅、异地借还。推行首问责任制服务,咨询人员要随时为读者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高校图书馆还拥有多种特色服务,如在线咨询、原文传递、随书光盘、预约代借等。另外“研究小间”服务是供一些需要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短期授课或研究的用务,是小型学习室。对于短期集中学习的成教学员,辅导员可利用这些研究小间让学员使用高校图书馆的丰富资源。这些数量充足、多学科和高质量的书籍将满足成教学员知识结构复杂、层次多样的特点,为成教学员提供更灵活实用、与自身工作岗位紧密相联的知识和信息。

5 结语

如今知识服务已被提升为现代图书馆的核心能力的高度。“我们应将核心能力定位在知识服务,即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等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与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

成人教育是构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力量,有力促进全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发展。高校图书馆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将成为多功能教育及社会终身教育的重要平台。高校图书馆则应该以“我能为你提供什么文献、如何提供文献”为出发点,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种种优势,满足成人教育不同类型和读者的数字化、个性化、专业化和精品化的多样信息需求。这是信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潘建华,张春兰.英国公共图书馆在成人教育中的作用[J].成人教育,2010(5):94.

[2] 董桂娟.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如何服务成人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9):255.

[3] 王晶.高校图书馆知识地图的构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4):15.

[4] 陈丽春.基于组织公民行为的图书馆职业精神[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9):19-20.

[5] 刘霞.成教学生应进行信息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5(30):25.

[6] 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32-37.

第10篇

一、三板教学模块

地理课堂教学的板图、板画和板书统称地理三板教学。三板教学模块设置有板图、板画和板书3大板块,每一板块下设置绘制方法、绘制技巧、模拟绘制、反思水平检测、资源与案例库5个专题。在该模块中,教师可观看板图的绘制过程,可互相交流探讨三板的困惑,也可自己动手进行电脑模拟绘制,还可自我检测三板教学方面的反思水平。所有提出的问题如果得到解答都会汇入案例库供大家参考借鉴。

二、教具制作模块

地理教具是校内地理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能够为地理教学提供地理知识和学习情境的器材都是地理教具的组成部分。教具制作模块依据地理教学专有教具分类设置平面教具、立体教具和可操作仪器3大板块。其中平面教具包括教学挂图和纸质地理图片等。立体教具包括地球仪、等高线地形模型等。可操作仪器如气象观测仪器、手持GPS等。在该模块中,每一板块下设置教具名称、教具演示、设计用途、制作材料、制作过程、制作方法、使用方法、模拟教具制作、反思水平检测、资源与案例库共10个专题,教师可选择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找到相关的其它资源,如输入“时间变化演示模型”时,会出现与该模型相关的教具演示、设计用途、制作材料、制作过程、制作方法、使用方法;也可自己选择制作材料、制作方法等进行在线模拟教具制作,还可以自我检测在教具制作方面的反思水平。

三、热点追踪模块

地理学的研究区域是人类居住和生息繁衍的地方,这样的研究不可能脱离社会发展。热点追踪模块下设考点追踪、时事追踪、知识更新追踪3个板块。考点追踪指最新的高考地理大纲涉及的考点,时事追踪指与地理学及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热点问题,知识更新追踪指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或社会的发展,部分知识点的认识出现了新的观点或内涵,也存在原有教科书的某些知识重新建立新认知的可能。每一板块下设置知识点介绍、知识点分析、试题库、模拟命题、反思水平检测、资源与案例库6个专题。在该模块中,教师既可学习交流知识点,检测在热点追踪方面的反思水平,举一反三,也可以自己尝试模拟命题。其中模拟命题下设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综合4个部分。

四、天文观测模块

在实际高中地理教学中除选修1“宇宙与地球”外,天文科普知识的涉及较少,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重视地理观测等实践活动。天文观测模块下设置天文知识、天体观测、情境模拟、在线预测、反思水平检测、资源与案例库6个板块。其中,天文知识板块中下分天球坐标知识、天体起源与宇宙探索历程3个专题;天体起源板块中下分宇宙的起源、星系的起源、银河系的起源、太阳系的起源和地球的起源5个专题;天体观测板块中下分太阳、行星、月球、流星体、彗星观测有5个专题;情境模拟和在线预测板块中下设日月食、四季星空、潮汐、其它4个专题。在该模块中,教师既可相互探讨天文知识,还可以在线进行模拟观测并模拟出观测到的可能情境,同时还可对感兴趣的天文现象如日月食等进行时间推算与预测,并检测自己在天文观测方面的反思水平。

五、虚拟课堂模块

中学地理教师资格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考试目标之一为地理教学知识与运用能力。虚拟课堂模块主要针对教学经验不足的地理教师和准备预授新课或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帮助这些教师设立一个虚拟的授课环境应用于现实课堂中。该模块下拉菜单设置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策略运用、教学技巧选用、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案例选择、地理作业设计、教学情景模拟、反思水平检测9大板块。在该模块中,教师除了可以互相交流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技巧、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案例外,可以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上述7个项目的自由组合得出对该内容不同的虚拟教学情景,不同的虚拟教学情景有着各自的课堂效果评价,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虚拟教学情景,并在现实课堂中真实讲授,依据现实教学效果反馈反思教学中的得失从而进入下一轮的虚拟课堂演练。高中地理教师反思平台中专业功能模块的设计试图达到以下四个目的:一是通过该模块的设计让高中地理教师能够从中自我检测教学中的得与失;二是高中地理教师既能通过一节课检测自己的反思水平,又能通过某内容模块检测自己单项的反思水平;三是高中地理教师能有针对性地训练并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四是解决高中地理教师不知如何反思及反思什么内容的现状问题。通过研究,发现还有一些值得完善和探讨的问题,如在实际开发中如何建立有效的范例与资源及案例库、如何准确反映参与教师在具体项目上的反思水平等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希望本文能为高中教师反思平台建设研究与设计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张敏黄江华李民主单位:湖北科技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省武汉市新洲第一中学湖北省咸宁市赤壁第一中学

第11篇

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不足 在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把地理教科书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在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发方面显得有些不足。而地理教学资源网站主要是一些综合性质的网站,其中涉及高中地理教学的多个层面,其内容比较宽泛。加上地理课程标准中没有对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发进行相应的规定,教师便不知从何下手。

多媒体课程资源结构缺失 单纯地从多媒体课程资源的素材以及相关内容来看,多数院校注重的是知识资源,尤其是需要用到的学科知识资源,没有重视学科知识的新进展,也忽视了各个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离得比较远。加上教师在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发中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势必导致多媒体课程资源结构的缺失。

2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发对策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人才保障

1)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高中地理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学习和掌握多媒体教育技术,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本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

2)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做好备课工作,要对地理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思考互联网上哪些资料跟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关,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多媒体的课程资源跟教材中需要掌握的内容结合起来,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拥有基本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构建相应的知识网络,准确地把握地理概念和原理以及地理规律,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认识,提高教学成效。

3)教师要注意合作与交流,要注重资源的共享。开发多媒体课程资源可以实现学校和教师间的共享,也能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享,能够完善课程资源开发,使得多媒体课程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地理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更新,这样开发的课程资源才会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4)教师要学会对互联网上的一些地理课程资源进行筛选,多关注类似于中国基础教育网地理频道等网站,把筛选出来的网站在教学中运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新地理教学模式,丰富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发途径

1)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习兴趣。就高中地理知识而言,形式多种多样,有图形、文字、图表等。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开发多媒体课程资源,可以把不同形式、不同地区的地理景观以及相应的知识进行全面的整合,这样就能更好地进行地理知识学习。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是传统地理教学所无法达到的。开发多媒体课程资源,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枯燥的理论生动化,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现象原理以及规律的形成过程等方面的理解。

比如在学气环流知识的时候,可以制作富有动感的气旋幻灯片,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不至于觉得枯燥无味。还有在水循环知识学习的时候,可以创设动态画面演示,把静态的水循环的每一个环节都做成动态画面,加深学生印象。以“地球运动”为例,可以利用Flas,教师讲到哪个知识点,就把地球运动到哪一个位置,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2)突破难点,学习知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类似于自然地理中的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大气等都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存在理解上的难度,但是这些知识又是高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像经线和纬线的几何意义,等高线的剖面图、原理等,都可以制作成课件,也可以在网络上找一些经典的模拟课件下载下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这些直观、逼真的课件来强化学习效果。

比如,在学习日出日落、极昼极夜、光照图等问题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制作成课件,进行动态展示,能收到意外的教学效果。在讲解太阳的周日视运动的时候,可以在学生比较常见的视运动图上设立一个太阳,通过相应的动画设计来让太阳经过两级、回归线、赤道之间的地区,还有一天极昼、多天极昼地区,观察太阳周日视运动,这些重点难点就能得到很好的突破。再比如,由于地球自转导致水平物体的偏移,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及天气系统的形成等,都可以开发多媒体课程资源,加深学生的印象,实现强化知识的目的。

3)材料展示,提高分析能力。跟传统的板书教学相比,开发多媒体课程资源来制作地理课件,对地理教师来说,可以把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同一个画面中进行整合,把各种地理图表和资料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进行有效的地理知识分析。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空间联系,把地理知识的纵横联系和空间联系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一些精选立体来巩固学生的记忆。这样形象的讲解和解说,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比如,在讲解“气候”这个专题的时候,可以在课件中设置“气候形成”“气候的分布”“跟气候相关的试题”等环节,每个大环节都包含若干小环节。像在“气候分布”这个大环节中,就可以包含“世界气候分布”“中国气候分布”等小环节,还可以从“世界气候分布”中再细分为“亚洲气候分布”“欧洲气候分布”等环节,这样就给学生展现出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最后在“相关试题”这个环节,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张图片,就是某地区的降水量图,可以向学生提问:“这个地区的气候类型为什么气候?”“这个地区可能位于什么地方?”“这个地区的夏季受到什么风和气压带的影响?”“这个地区7—9月份的气温比较低是因为什么?”等等。让学生仔细分析,锻炼综合思维能力。

4)开阔视野,解决实际问题。在高考中,很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都会以知识背景的方式出现的考题中,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问题的答案还是要回归到教材中去。所以,在高中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多媒体资源的开发,列举跟地理知识有关的实际材料,让地理课堂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欲望,提高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观看我国“嫦娥三号”登月的视频,顺便给学生复习月球轨道的半径、质量以及月球跟地球的引力场等知识。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星球的图片、航天器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的奥秘,明白地理知识跟日常生活的联系。再比如,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雅安地震”图片,让大家分析地震形成的原因,分析地震所在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地震过后引发的地质灾害等。除了这些,从最近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出发,给学生展示“雾霾”的漫画图片,让学生积极发言,分析出现雾霾天气的原因,联系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明白环境问题实实在在地在身边出现。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人才保障,创新地理教学模式,丰富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发途径,从而优化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信文.地理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2]李洪龙.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1):106-107.

第12篇

一、发挥多媒体的信息载体功能,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实效性,打造高效地理课堂教学

初中地理信息量大,知识点繁多,给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任务带来了极大的负担。一节课下来,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太多,学生理解和记忆感到力不从心,时间久了,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就感觉没有意思了,严重地影响了地理教学效果。多媒体的引入,大大优化了教学环节,科学整合地理教学资源,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地理信息,有效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为打造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比如,在进行“认识省级区域”的教学时,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常利用“小篇子”的方式进行教学,把我国各省市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经济发展、历史古迹、自然资源等信息分类印到一张篇子上,上课时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教师给的材料记忆就可。这种方式看起来很有效,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对照小篇子反复记忆,就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其实,这种教学方式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学生是被动的,即使学会相关知识也是暂时的,不能从能力上得到提高,很难达到高效教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将各省市的各种地理位置进行系统整合,通过一个Flash课件展示我国各省的地理位置,从经纬度方面明确展示位置信息,点击某个城市的名称,相关信息就能显示在大屏幕上。在展示各省市的自然资源时,点击城市名称就会出现这个城市的视频资源简介或者图文并茂的介绍。这样的教学丰富了信息的出现形式,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器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途径,拓展学习资源,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二、发挥多媒体的过程展示功能,揭示地理知识本质,降低理解难度,突破教学难点

很多地理知识是抽象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因素,学生很难真实感受到地理知识内涵,只凭对书本学习很难理解地理知识的本质,学生很难在地理学习中获得真知,学习陷入被动局面。多媒体的运用有效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可以科学地展示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视频讲解和动态信息分析,帮助学生深刻领悟地理知识的本质内涵,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学生的认知技能。比如,在进行“认识跨省区域”的教学中,教材涉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的分析,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利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学,由于时间和空间因素,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深刻领悟水土流失的真正原因。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利用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的视频资料,通过视频展示,让学生感悟出水土流失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地质结构、地形特点、气候等自然原因以及人为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大大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

三、结语

总之,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今后我们应进一步研究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应用方法,科学整合地理资源,优化多媒体的使用技巧,使地理课堂教学更精彩。

作者:付秀香 单位:河北省迁安市迁安镇第二初级中学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